偶剧《我的名字叫啊吨》:跨越文化的成长寓言
竹影摇曳的舞台上,几只小竹竿勾勒出茂密竹林的空灵意境,一个由木头与布料构成的熊猫偶在演员们的指尖牵引下缓缓苏醒,它的名字叫“啊吨”,这不仅是一个角色的名字,更是一个关于成长、自我接纳与跨文化对话的童话故事。由北京市文联发起并出品,中法意瑞四国艺术家联合创作的偶剧《我的名字叫啊吨》,在2025年法国阿维尼翁OFF戏剧节完成世界首演,近日在北京老舍剧场进行国内首演。该剧借助熊猫这一全球文化符号,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命创伤与自我重建的故事,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架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由于该剧由中国、法国、意大利和瑞士四国艺术家共同创作,因此熊猫偶的造型和中国观众心中传统的毛茸茸可爱形象有些不同。法国偶剧导演马若兰作为剧中偶形设计者,中国导演赵淼带领的三拓旗剧团负责创作演出,意大利木偶结构设计师参与角色塑造,加上瑞士艺术家的贡献,这支国际化创作团队在创作中也有过分歧和争论,最终出现在世界面前的“啊吨”颇为与众不同,剧中其他动物的角色也都各有特色。

剧情围绕熊猫“啊吨”的成长历程展开。因多年前的一场地震,啊吨不幸成为孤儿。他渴望成为运动健将,变得像偶像“冰墩墩”一样强大。这一设定巧妙连接了北京冬奥会文化IP的延续性。随着剧情推进,啊吨在冒险旅程中逐渐认识到,他应该成为的不是别人,而是最好的自己。剧中流浪狗“屁墩”假扮熊猫寻求喜爱的支线,也抛出了“何为真正的自我价值”的思考。整个故事传递了“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这一深刻主题,超越了简单的儿童剧范畴,触及了人类普遍的心理历程——对自我认同的追寻与对生命缺憾的和解。
10位演员以戏曲身段操控木偶,用呼吸与默契赋予“啊吨”孩童般的呆萌个性,多位演员协同操作的细节里,藏着偶剧艺术的极致匠心。影戏、剪纸的运用与川剧造型的点缀,让东方韵味自然流淌;几根竹竿勾勒出茂密竹林的写意布景,也体现出中国传统演剧观的空灵意境。

《我的名字叫啊吨》用木偶表演打破语言壁垒,用成长故事连接普世情感,更用跨文化的创作实践,让中国IP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温暖的光芒。它向世界展示的,不只是中国的熊猫,更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关于失去、成长,以及最终与自己的不完美和解。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责任编辑:]
- 2025-10-05偶剧《我的名字叫啊吨》:跨越文化的成长寓言
- 2025-10-05艺术献礼双节,京城舞台激荡家国情怀与千年文脉
- 2025-10-04连岛景区国庆中秋假期盛装迎客
- 2025-10-04“红色音乐思政课”让文明实践“声”入人心
- 2025-09-30 浙江乡村博物馆传承红色根脉
- 2025-09-26淮北市第十六届石榴文化旅游节 9月28日开幕
- 2025-09-232025“行走大运河”中国辉煌足迹 大运河龙舟系列活动(安徽·淮北

要闻推荐
图片精选
热点文章
精彩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