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小记者组委会名单 编辑部人员名单 联盟文旅中国书画频道 登录 注册 网上报名 证件查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国内国际
书画商城

合肥已建成57家新型研发机构 推动科技成果实现“关键一跃”

2025-10-12 19:31:28 来源:合肥日报 责任编辑:

推动科技成果实现“关键一跃”

合肥已建成57家新型研发机构

 

  2012年,中科大先研院在合肥高新区拔地而起,成为合肥第一家新型研发机构。13年间,合肥已建成57家新型研发机构,这些创新平台如同一座座“桥梁”,持续推动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浇灌出高质量发展的累累硕果。

  10月10日召开的2025年新型研发机构生态大会上,发布了《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及十大创新产品,系统展示了合肥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取得的成效。

  创新产品彰显创新实力

  能装进口袋的无人机,你见过吗?江淮前沿技术中心自主研发的智·蜂微型无人直升机,长度仅19厘米,重量小于100克,抗风、通信能力强,填补了国内微型智能无人直升机技术空白,可应用于灾后救援、智慧农业等场景。

  在传统的地下管网维护中,潜水员需下井进行封堵作业,存在溺水、窒息、中毒等风险。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培育企业哈工智灵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无人井下封堵一体化机器人,采用全球首创“管道精准定位+无人封堵”一体化技术,实现复杂管网环境下的无人化精准作业,整体安全性提升超90%,长期运营成本降低70%。

  合肥国际应用超导中心参研的全超导磁体,实现关键材料、工艺与制备的百分百自主可控,刷新35.10万高斯稳态强磁场世界纪录;安徽大学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引育企业知冷低温,自主研发极低温稀释制冷机,刷新交付最低温度纪录-6.95mK,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

  这些国际领先、国内首创的新技术新产品,彰显了合肥新型研发机构的硬核实力。

  据介绍,近年来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获国际、国家级科技奖项超100项,研发“三新”“三首”产品160余款,实现技术服务收入15亿元。

  解码“六边形”发展模式

  在合肥,新型研发机构为何能加速成长壮大、成果不断涌现?会上发布的《白皮书》或许能给出答案。

  《白皮书》首次提出合肥新型研发机构的“六边形”发展模式,即完善顶层设计、深化产研协同、强化技术突破、突出成果转化、汇聚高端人才、创新体制机制六大领域,进一步明确了城市新型研发机构未来高质量、高能级发展的潜力与方向。

  在顶层设计方面,合肥市先后出台《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构建“分类分级、精细支持”的建设-评价-服务体系,形成“市委科技委办公室-行业部门-县区-科创集团”四方协同工作机制,有效保障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行稳致远。

  在成果转化与产业培育方面,合肥新型研发机构取得了显著成效。引进、培育企业2000余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500家,目前累计营收已超400亿元。

  在集聚高端人才方面,合肥新型研发机构已累计引进两院院士36名,集聚科研人员6400余名,其中博士超2200人,联合培养研究生10000余名,引进ABC类高层次人才200余名,高级职称人才600余名。

  创新机制提升运营质效

  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早已不稀奇,但你知道合肥创新推出的“共享实验室”吗?

  来到北航合肥创新研究院的特种车辆无人驾驶技术创新中心实验平台,工作人员正在各自岗位上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测试试验。该实验室可以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特别是清扫车、牵引车、矿卡等特种车辆的无人驾驶系统开展算法测试,为企业技术迭代、产业升级、项目落地提供服务。

  为加快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合肥市积极探索开展“共享实验室”试点,首批试点遴选28家新型研发机构建设66个“共享实验室”,覆盖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空天技术、聚变能源等领域,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这是合肥创新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一个缩影。自主设立基金股权投资机制、技术经理人股权激励机制、全球项目遴选培育机制……近年来,合肥以市场化为导向,探索符合创新规律的新型研发机构管理运营模式,强化与高校院所等“母单位”的紧密联系,打造在肥科技成果转化的“总平台”“总出口”。

  此外,合肥还成立了新型研发机构联合会,构建“创新平台+投资机构+龙头企业”一体化交流网络,将创新力量和产业协同拧成“一股绳”;组建成果转化专班,打造合肥科创杯大赛、合肥科创展会、合肥科创学院、合肥种子训练营四大品牌,培育创新型企业和领军人才;创建国际交流窗口,举办新型研发机构生态大会,打造“全球新研朋友圈”,推动合肥创新资源与全球接轨引入。

  更高质量、更高能级、更加开放,新型研发机构已成为推动合肥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合肥这片创新沃土上,将实现更多从书架到货架的“关键一跃”,让“科研之花”结出“产业之果”。(记者 代敏)


 

[责任编辑:]

要闻推荐

图片精选

热点文章

精彩阅读

关于我们 | 顾问理事名单 | 理事会员单位 | 免责申明 | 广告招商 | 联系我们

京ICP备17009288号-2本站域名:www.htwhjyw.com(www.zgmylmw.com)

淮海媒体艺术家联盟网(中国媒艺联盟网) 版权所有

本站由:淮海媒体文化艺术发展联盟工作委员会、江苏省公共关系协会品牌与应急传播委员会、徐州市文化旅游摄影家协会

联合中国书画名家艺术研究院、文旅中国书画院、菏泽中原艺校、徐州市品牌研究会 、新沂大运河文艺促进会

《中华论坛》杂志社、《书法报》淮海工作总站、《社区文化》编辑部、《文旅中国》专刊编辑部

中国国风网、中国书画名家艺术研究院网、花厅文化传媒网、黄淮海文化艺术网等联合共同打造!

媒艺联盟小记者活动组委会、淮海文化摄影文化周、中俄(海参崴)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组委会指定信息发布网站!

办公地址:徐州市新城区徐州市人民政府行政办公中心东区

徐州市淮海东路202号徐州金凯隆大厦(徐州饭店)

在线QQ咨询:2213196350 微信:13121454277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张树跃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