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县打造梨树王农文旅综合体
近年来,砀山县依托梨树王景区打造梨树王农文旅综合体,围绕“水果种植+文旅融合+数字电商+特色民宿”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思路,做精一颗“梨”、做活一棵“树”、做强一张“网”、做优一间“房”,打造极具特色的农文旅综合体。
做精一颗“梨”:老梨树结出“科技果”
走进良梨镇良梨村的“数字果园”,果农李建国正用手机扫描梨树上的二维码,屏幕上立即显示出这棵树的生长数据:“土壤湿度65%,光照时长8小时,预计采摘期9月15日。”“以前凭经验,现在靠数据,梨子又好看又好吃。”李建国笑着说。
作为砀山酥梨的发源地,良梨村拥有百年以上古梨树近万株。为守护这份“活遗产”,综合体为每棵古梨树建立了“电子档案”,记录树龄、生长状况和养护历史。同时,通过村党组织领办的合作社,实现了从种植到销售的集约化管理。村民王秀兰加入合作社后,自家梨园的收入从每年2万元涨到了3.5万元。“统一施肥、统一采摘,还不愁卖,这日子越过越甜。”王秀兰高兴地说。
如今,“梨农公社”“良酥”等品牌已走进各大商超,借助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梨的“成长轨迹”。去年,仅“良酥”品牌的销售额就突破8000万元,小酥梨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金果子”。
做活一棵“树”:古梨园变身“打卡地”
“大家看,这就是我们砀山的‘梨树王’,树龄超过300年,每年能结4000多斤梨。再过一个月,这里的梨子就成熟了。”近日,导游张晓倩正带着游客在“梨树王”景区讲解。据了解,每年3月底和9月初,这里的“梨花节”“采梨节”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农家乐老板刘敏忙得脚不沾地:“光是梨花节这半个月,收入就抵得上过去半年,客人最爱点的就是我们的特色土菜。”
依托万亩古梨树群,梨树王农文旅综合体打造出两条特色旅游线路:沿文家河的“水乡风情线”和沿梨花带的“花果观赏线”。在侯楼中心村,游客跟着村民学做梨膏;在皖北农耕文化展览馆,老犁耙、旧纺车诉说着农耕故事;在梨树王酒坊里,刚酿好的梨酒香气扑鼻。酿酒师傅周大爷说:“这酒用新鲜的酥梨发酵,游客尝了都会买几瓶带走。”
暑假期间,“果树认领”项目成了家庭亲子游的新选择。合肥游客陈女士给孩子认领了一棵梨树:“平时能通过手机小程序看到梨树生长,秋天带孩子来采摘,既有趣又有意义。”目前,已有300多棵梨树被各地游客认领。
做强一张“网”:直播间里的“致富经”
“家人们,这是咱们正宗的砀山酥梨做的梨膏,润肺止咳。”镜头前,村民郭磊正介绍着当地的特产梨膏。这位土生土长的农民,凭借接地气的直播风格在抖音积累了大量粉丝。“以前梨熟了怕烂在地里,现在对着手机直播就能卖到全国各地。”郭磊说。
作为“中国区块链第一村”,良梨村早已搭上电商快车。村里不仅与阿里巴巴、拼多多等平台合作,还建起了电商服务中心,免费为村民培训直播技巧。村民张艳秋以前在外打工,去年回乡做直播,现在每月收入在8000元左右。“中心教我们拍视频、做售后,连快递都能上门取件,现在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
如今,村里像张艳秋这样的“新农人”有200多人,他们用手机、电脑织起了一张从田间到云端无形的“网”,让砀山酥梨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做优一间“房”:老农房焕发“新生机”
在魏寨民宿群,村民吴桂兰正在打扫客房。她家的老房子通过流转改造,成了古色古香的民宿,每年能拿到两万元租金,自己在民宿当保洁,每月还能多赚2000元。“房子变漂亮了,我们腰包也鼓了。”吴桂兰自豪地说。
梨树王农文旅综合体通过宅基地流转、出租等方式,盘活了60多栋闲置农房。民宿运营负责人介绍:“我们保留了皖北民居的特色,又加入了梨文化元素,游客住得舒心,村民也能分红。”数据显示,这些民宿每年为群众增收近30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40余万元,提供30多个就业岗位。
如今的梨树王农文旅综合体,不仅是一个景区,更是一个乡村振兴的“引擎”。从一颗梨的品质升级,到一棵树的文旅价值挖掘,再到一张网的市场拓展、一间房的民生改善,这里正用农文旅融合的“乘法”,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记者 路杨
[责任编辑:]
- 2025-08-24砀山县打造梨树王农文旅综合体
- 2025-08-24“丝绸之路·黄河:巩县石窟”摄影艺术展即将启幕
- 2025-08-21企商盈平台年中峰会落地千岛湖 打造财税行业转型升级典范
- 2025-08-18塑料厂被镇消防中心查封 法院:处罚行为违法,不具有执法权
- 2025-08-18天地调鼎焕芳华 创新理念超时空——访易医诗书传播大使张校笙院士
- 2025-08-11本周江苏迎明显降水过程,南京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 2025-08-11运城安国医院:三十载仁心如磐,以公益之光点亮健康未来

要闻推荐
图片精选
热点文章
精彩阅读